(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智能家居系统与流程)
1.本公开涉及家用电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智能家居系统。背景技术:2.除湿机又名除湿器、抽湿机或抽湿器,其通过利用内部压缩机的运转和空气循环,将空气中的水分液化为水滴,从而使环境保持50~60%的相对湿度。相关技术中,除湿机主要由压缩机、热交换器、风叶及水箱等部件构成。除湿机先利用风叶将潮湿的空气吸入机内,然后通过低温热交换器使空气中的水分液化成水滴,最后通过水箱实现对水滴的收集,并将处理后的干燥空气排出机外,完成对潮湿空气的干燥。3.但是,传统除湿机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环境湿度,不具备降温功能。如此,长时间运行除湿机后,会导致环境温度上升,环境温度舒适性降低。技术实现要素:4.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智能家居系统,以解决传统除湿机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5.为此,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除湿机,包括:6.机体,包括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7.蒸发器,靠近进风口设于机体内;8.冷凝器,靠近第一出风口设于机体内;9.隔档组件,活动设于机体内,在第一状态时,隔档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口并抵接至蒸发器,以将机体分隔为叠设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同时执行冷风作业和除湿作业;在第二状态时,隔档组件关闭第二出风口,以执行除湿作业。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隔档组件包括连接的第一支撑件和阻隔件,第一支撑件设于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阻隔件相对于第一支撑件可活动,以打开或者关闭第二出风口。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隔档组件还包括转动轴和转动驱动件,阻隔件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件;转动驱动件的输出端与连接转动轴连接,以带动阻隔件转动。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包括支撑架和分别连接于支撑架相对两侧的两个围板,两个围板远离支撑架的一侧抵接至蒸发器,支撑架抵接至冷凝器;13.阻隔件转动连接于支撑架,且位于冷凝器的上方。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包括过风框、密封板及保护板,过风框上设有过风窗口,密封板连接于过风框,密封板背向蒸发器延伸,以形成倒l型结构;保护板设于密封板的远离过风框的一侧,且保护板背向过风框延伸;15.冷凝器嵌设于倒l型结构内,阻隔件转动连接于密封板远离蒸发器的一侧。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除湿机还包括压缩机组件,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二支撑件、压缩机及接水件,第二支撑件设于机体内,接水件连接于第二支撑件,且接水件横向设置,以将机体的分隔为叠设的风道腔室和底盘腔室,压缩机设于底盘腔室内;17.蒸发器、冷凝器及隔档组件均连接于接水件上,且均位于风道腔室内。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机体上设有安装槽,安装槽连通接水件,压缩机组件还包括水箱,水箱可拆卸连接于安装槽。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隔档组件设于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除湿机还包括第一风道组件和第二风道组件,第一风道组件连接于冷凝器和第一出风口之间,以在冷凝器及第一风道组件之间形成第一腔室;第二风道组件连接于蒸发器和第二出风口之间,且第二风道组件密封连接于隔档组件的上方,以在蒸发器、隔档组件及第二风道组件之间形成第二腔室;20.在第一状态,隔档组件将第二腔室分隔形成叠设的两个独立小室。2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道组件包括第一导流圈、第一风叶及第一驱动件,第一导流圈连接于冷凝器和第一出风口之间,第一风叶转动连接于第一导流圈,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风叶转动;22.第二风道组件包括第二导流圈、第二风叶及第二驱动件,第二导流圈连接于蒸发器和第二出风口之间,第二风叶转动连接于第二导流圈,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二风叶转动。2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机体包括前壳、后壳及底座,在机体的宽度方向上,前壳扣合于后壳;在机体的高度方向上,前壳和后壳均连接于底座;24.进风口设于前壳,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设于后壳。25.第二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除湿机的控制方法,包括:26.在第一除湿模式下,控制隔档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口并抵接至蒸发器,以将机体分隔为叠设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并同时执行除湿作业和冷风作业;27.在第二除湿模式下,控制隔档组件关闭第二出风口,以执行除湿作业。28.第三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除湿机。29.根据本公开提供的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智能家居系统,该除湿机,包括:机体,包括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蒸发器,靠近进风口设于机体内;冷凝器,靠近第一出风口设于机体内;隔档组件,活动设于机体内,在第一状态时,隔档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口并抵接至蒸发器,以将机体分隔为叠设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同时执行冷风作业和除湿作业;在第二状态时,隔档组件关闭第二出风口,以执行除湿作业。本公开技术方案,通过优化设置除湿机的具体配置,以丰富其使用功能,使得除湿机既可以实现除湿功能,也可以实现降温功能,如此,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具体而言,将除湿机配置为至少包括机体、蒸发器、冷凝器及隔档组件的组合构件,该蒸发器、冷凝器及隔档组件均配置在机体内。其中,隔档组件可通过改变其相对位置关系,将机体内部分隔形成至少两个风道,以同时实现冷风效果和暖风效果,从而达到在除湿时降低室内温度的组合效果;隔档组件还可以通过改变其相对位置,以关闭第二出风口,从而使机体内部仅形成单一暖风风道,达到除湿效果。此外,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重叠设置,以实现对机体空间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加快除湿机的小型化进程。附图说明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另外,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31.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除湿机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32.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除湿机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33.图3为图2在d-d侧的剖视图,其中,短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34.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除湿机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35.图5为图4在b-b侧的剖视图;36.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37.图7为图6在a-a侧的剖视图;38.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隔档组件的爆炸图;39.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40.图10为图9在c-c侧的在第一状态下的剖视图;41.图11为图9在c-c侧的在第二状态下的剖视图;42.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组件的爆炸图;43.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风道组件的爆炸图;44.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风道组件的爆炸图;45.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机体的爆炸图;46.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除湿机的控制方法流程图。47.附图标记说明:48.100、机体;101、进风口;102、第一出风口;103、第二出风口;110、前壳;120、后壳;130、底座;49.200、蒸发器;50.300、冷凝器;51.400、隔档组件;410、第一支撑件;411、支撑架;4111、过风框;4112、密封板;4113、保护板;412、围板;420、阻隔件;430、转动轴;440、转动驱动件;52.500、压缩机组件;510、第二支撑件;520、压缩机;530、接水件;540、水箱;53.600、第一风道组件;610、第一导流圈;620、第一风叶;630、第一驱动件;54.700、第二风道组件;710、第二导流圈;720、第二风叶;730、第二驱动件;55.α、第一风道;β、第二风道;γ、第一腔室;δ、第二腔室;z、高度方向;x、宽度方向。具体实施方式56.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57.参见图1至图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湿机,包括:机体100、蒸发器200、冷凝器300及隔档组件400。58.机体100,包括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及第二出风口103,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相对设置;59.蒸发器200,靠近进风口101设于机体100内;60.冷凝器300,靠近第一出风口102设于机体100内;61.隔档组件400,活动设于机体100内,在第一状态时,隔档组件400打开第二出风口103并抵接至蒸发器200,以将机体100分隔为叠设的第一风道α和第二风道β,同时执行冷风作业和除湿作业;在第二状态时,隔档组件400关闭第二出风口103,以在机体100内形成第一风道α,执行除湿作业。62.本实施例中,通过优化设置除湿机的具体配置,以丰富其使用功能,使得除湿机既可以实现除湿功能,也可以实现降温功能,如此,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63.具体而言,将除湿机配置为至少包括机体100、蒸发器200、冷凝器300及隔档组件400的组合构件,该蒸发器200、冷凝器300及隔档组件400均配置在机体100内。该机体100至少包括一个进风口101和两个出风口,空气从该进风口101进入机体100内部,并分别从两个出风口吹出,以达到不同效果。64.该蒸发器200靠近进风口101设置,用于形成冷风;该冷凝器300靠近第一出风口102设置,用于形成暖风。在隔档组件400处于第一状态时,其抵接至蒸发器200上,以将机体100的分隔形成两个叠设的风道,从而形成双风道系统,其中,第一风道α连通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第二风道β连通进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3。如此,从进风口101进入机体100内部的空气先流经蒸发器200,形成冷风;然后,其中一部分空气在第一风道α内流经冷凝器300,并形成暖风从第一出风口102处流出,达到除湿效果;另一部分空气流经第二风道β并从第二出风口103流出,达到降温效果;进而实现同时除湿和降温效果。在隔档组件400处于第二状态时,其将第二出风口103盖合关闭,此时,机体100内部仅存留一个暖风风道(第一风道α)。如此,从进风口101进入机体100内部的空气先流经蒸发器200,然后全部流经冷凝器300,形成暖风后从第一出风口102处流出,达到除湿效果。此外,在第二状态时,由于第二出风口103被关闭,进入机体100内的空气仅从第一出风口102流出,除湿机此时具有最大的除湿能力。65.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同时配置蒸发器200和冷凝器300,使得除湿机可以实现除湿功能和降温功能。并且,通过改变隔档组件400的相对位置,使得变机体100内部的风道组成处于变化状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此,以实现除湿机的不同功能。66.并且,在第一状态时,本实施例将第一风道α和第二风道β重叠设置,有效提高了对机体100内部空间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实现除湿机的小型化设置,实现多功能除湿机的工业化生产。67.在一示例中,对冷凝器300和蒸发器200的尺寸进行设置,以优化机体100内部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具体而言,在机体100的高度方向z上,冷凝器300的高度小于蒸发器200的高度,隔档组件400位于冷凝器300的上方。本示例通过将冷凝器300的尺寸配置为小于蒸发器200的尺寸,以直接将隔档组件400设置在冷凝器300的上方,从而保证冷凝器300完全容置于第一风道α内,使其不会影响第二风道β内的空气温度。68.在一示例中,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均设置在隔档组件400的侧壁上,第二出风口103设置在隔档组件400的顶壁。该隔档组件400可以为十字型结构,该十字型结构的竖部沿机体100的高度方向z延伸,该十字型结构的横部可以沿着竖部移动。隔档组件400的相对位置的调节机制如下:在第一状态时,该横部的两端分别抵接在蒸发器200和机体100的侧壁上,如此,以将机体100的内部空间分隔形成两个独立的风道,此时,第一出风口102连通第一风道α,第二出风口103连通第二风道β。在第二状态时,该横部抵接至机体100的顶壁内侧,如此,以关闭第二出风口103,使得机体100内部仅存留第一风道α,从而实现除湿作用。69.参见图5、图6及图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隔档组件400包括连接的第一支撑件410和阻隔件420,第一支撑件410设于蒸发器200和冷凝器300之间,阻隔件420相对于第一支撑件410可活动,以打开或者关闭第二出风口103。70.本实施例中,对隔档组件400的具体结构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将隔档组件400配置为至少包括第一支撑件410和阻隔件420的组合构件,该阻隔件420活动连接在第一支撑件410上,并通过阻隔件420与第一支撑件410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改变,从而实现对第二出风口103的打开或关闭。例如但不限于,该阻隔件420为隔板。71.在一示例中,为提高两个风道的独立性,减少进入两个风道内的空气的干扰,还在阻隔件420靠近蒸发器200的一侧配置了密封件。在阻隔件420处于第一状态时,该密封件抵接至蒸发器200上,如此,一方面以减少阻隔件420和蒸发器200的缝隙处的空气干扰,另一方面可减小阻隔件420抵接至蒸发器200上时受到的冲击力,以及减少蒸发器200受到阻隔件420的机械损伤/损害/损坏。例如但不限于,该密封件为密封胶条、密封层等。72.在一示例中,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均设置在隔档组件400的侧壁上,第二出风口103设置在隔档组件400的顶壁。阻隔件420垂直连接于第一支撑件410上,以形成十字型结构。该阻隔件420可在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出风口103之间往复运动。在第一状态时,阻隔件420和第二出风口103之间具有风道距离,此时,阻隔件420的两端分别抵接在蒸发器200和机体100的侧壁上,并将机体100分隔形成两个独立的风道,该第一出风口102连通第一风道α,第二出风口103连通第二风道β,可同时实现除湿和降温效果。在第二状态时,该阻隔件420抵接至机体100的顶壁内侧,以关闭第二出风口103,使机体100内部仅存留第一风道α,实现除湿效果。73.参见图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隔档组件400还包括转动轴430和转动驱动件440,阻隔件420通过转动轴430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件410;转动驱动件440的输出端与连接转动轴430连接,以带动阻隔件420转动。74.本实施例中,对隔档组件400的具体结构进行优化,以优化阻隔件420与第一支撑组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具体而言,将隔档组件400配置为至少包括第一支撑件410、阻隔件420、转动轴430及转动驱动件440的组合构件,该转动轴430连接于第一支撑件410上,该阻隔件420通过转动轴430活动连接于第一支撑件410上,该转动驱动件440传动连接于转动轴430上,如此,以通过转动驱动件440驱动转动轴430转动,从而带动阻隔件420的转动,进而实现阻隔件420的位置的调节。例如但不限于,该转动驱动件440为驱动电机。75.参见图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410包括支撑架411和分别连接于支撑架411相对两侧的两个围板412,两个围板412远离支撑架411的一侧抵接至蒸发器200,支撑架411抵接至冷凝器300;76.阻隔件420转动连接于支撑架411,且位于冷凝器300的上方。77.本实施例中,对第一支撑件410的具体结构进行优化,以优化机体100的内部零部件的相对位置,节省占用空间。具体而言,将第一支撑件410配置为至少包括支撑架411和两个围板412的组合构件,两围板412相对连接在支撑架411的两侧,以形成c型槽结构。该支撑架411抵接至冷凝器300朝向蒸发器200的一侧,该围板412抵接至蒸发器200朝向冷凝器300的一侧,该阻隔件420位于冷凝器300的上方、并可转动抵接至蒸发器200上,如此,以通过阻隔件420、两围板412、蒸发器200及冷凝器300围合呈第一风道α的局部腔室。应当理解,空气进入局部腔室后,可穿过支撑架411流经冷凝器300,再从第一出风口102流出。78.在一示例中,在围板412远离支撑架411的一侧设置了密封件,以提高围板412和蒸发器200连接处的密封性,减少围板412和蒸发器200的缝隙处的空气干扰。例如但不限于,该密封件为密封胶条、密封层等。79.参见图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411包括过风框4111、密封板4112及保护板4113,过风框4111上设有过风窗口,密封板4112连接于过风框4111,密封板4112背向蒸发器200延伸,以形成倒l型结构;保护板4113设于密封板4112的远离过风框4111的一侧,且保护板4113背向过风框4111延伸;80.冷凝器300嵌设于倒l型结构内,阻隔件420转动连接于密封板4112远离蒸发器200的一侧。81.本实施例中,对支撑架411的具体结构进行优化,以优化冷凝器300、隔档组件400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从而提高除湿机的结构紧凑性。具体而言,将该支撑架411配置为至少包括顺次连接的过风框4111、密封板4112及保护板4113的组合构件,并形成倒l型结构。该密封板4112的配置,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第一风道α和第二风道β的密封性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冷凝器300的刚性保护。同时,由于将该阻隔件420转动配置在密封板4112远离蒸发器200的一侧,该密封板4112的配置,还可加强对阻隔件420的刚性支撑,以及提高阻隔件420和支撑架411的连接稳固性。82.在一具体示例中,过风框4111上开设有过风窗口,该过风框4111呈矩形框体结构。例如但不限于,过风框4111由两个长柱和两个短柱首尾连接而成。此时,该密封板4112连接于过风框4111的其中一短边上。83.在一具体示例中,保护板4113包括两侧板和一c型板,该c型板的凹口位于远离密封板4112的一侧,两侧板分别连接在c型板的相对两侧,且两侧板的远离c型板的一侧分别连接于两围板412上。该c型板和密封板4112的连接处配置有转动槽,转动轴430活动设于该转动槽内,该阻隔件420在两侧板之间转动。84.参见5至图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除湿机还包括压缩机组件500,压缩机组件500包括第二支撑件510、压缩机520及接水件530,第二支撑件510设于机体100内,接水件530连接于第二支撑件510,且接水件530横向设置,以将机体100的分隔为叠设的风道腔室和底盘腔室,压缩机520设于底盘腔室内;85.蒸发器200、冷凝器300及隔档组件400均连接于接水件530上,且均位于风道腔室内。86.本实施例中,对除湿机的具体结构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将除湿机配置为至少包括机体100、蒸发器200、冷凝器300、隔档组件400及压缩机组件500的组合构件,该蒸发器200、冷凝器300、隔档组件400及压缩机组件500均配置在机体100内。该压缩机组件500将机体100内部分隔形成两个独立腔室,该除湿作业或者冷风作业发生在风道腔室内。87.进一步地,将该压缩机组件500配置为至少包括第二支撑件510、压缩机520及接水件530的组合构件。该第二支撑组件连接于机体100的底壁和接水件530之间,该压缩机520设置在机体100的底壁上,且位于接水件530的下方。该接水件530横向设置,蒸发器200连接于接水件530靠近进风口101的一侧,冷凝器300连接于接水件530靠近第一出风口102的一侧,隔档组件400连接于接水件530、且位于蒸发器200和冷凝器300之间。例如但不限于,第二支撑件510为支撑板,接水件530为接水盘。88.参见图2和图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机体100上设有安装槽,安装槽连通接水件530,压缩机组件500还包括水箱540,水箱540可拆卸连接于安装槽。89.本实施例中,对机体100的具体结构进行优化,以进一步优化压缩机组件500的具体结构。具体而言,在机体100上设置了安装槽,同时,将压缩机组件500配置为至少包括第二支撑件510、压缩机520、接水件530及水箱540的组合构件。该第二支撑件510、压缩机520及接水件530设于机体100的内部,该水箱540设于机体100的外部,且该接水件530连通安装槽,如此,以将接水件530上收集的积水转移至水箱540中,方便用户及时倾倒除湿积水。90.例如但不限于,安装槽为c型槽,该水箱540可抽拉或者装配至c型槽内。该c型槽的顶部设有通孔,该通孔连通接水件530的底部。该水箱540为敞口式盒体,将该水箱540嵌合入安装槽内时,接水件530盛接的积水通过通过流至水箱540内,从而完成抽湿机内部积水的转移。91.参见图9至图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隔档组件400设于蒸发器200和冷凝器300之间,除湿机还包括第一风道组件600和第二风道组件700,第一风道组件600连接于冷凝器300和第一出风口102之间,以在冷凝器300及第一风道组件600之间形成第一腔室γ;第二风道组件700连接于蒸发器200和第二出风口103之间,且第二风道组件700密封连接于隔档组件400的上方,以在蒸发器200、隔档组件400及第二风道组件700之间形成第二腔室δ;92.在第一状态,隔档组件400将第二腔室δ分隔形成叠设的两个独立小室。93.本实施例中,对除湿机的具体结构进行优化,以优化第一风道α和第二风道β的调节方式。具体而言,将除湿机配置为至少包括机体100、蒸发器200、冷凝器300、隔档组件400、第一风道组件600及第二风道组件700的组合构件,该蒸发器200、冷凝器300及隔档组件400均配置在机体100内。该隔档组件400设置在蒸发器200和冷凝器300之间,该蒸发器200靠近进风口101设置,该冷凝器300靠近第一出风口102设置,该第一风道组件600连接于冷凝器300和第一出风口102之间,该第二风道组件700连接于蒸发器200和第二出风口103之间。如此,以通过调节第一腔室γ和第二腔室δ的连通情况,从而实现对第一风道α和第二风道β的调节。94.具体地,在第一状态时,该隔档组件400将第二腔室δ分隔形成上下叠设的两个独立小室,此时,第一腔室γ连通下方的独立小室,以形成第一风道α的空间,位于上方的独立小室单独形成第二风道β的空间。如此,从进风口101进入机体100内的空气,先流经蒸发器200,然后分流,一部分进入上方的独立小室,并从第二出风口103流出,以给房间送去冷风,实现对房间温度的调节;另一部分进入下方的独立小室,并穿过隔档组件400、流经冷凝器300,进入第一腔室γ,并从第一出风口102流出,以给房间送去暖风,实现对房间湿度的调节。95.在第二状态时,该隔档组件400关闭第二出风口103,此时,第二腔室δ为一个完整腔室,从进风口101进入机体100内的空气,先流经蒸发器200,然后进入第二腔室δ,再后穿过隔档组件400、流经冷凝器300,进入第一腔室γ,并从第一出风口102流出,以给房间送去暖风,实现对房间湿度的调节。96.参见图13和图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道组件600包括第一导流圈610、第一风叶620及第一驱动件630,第一导流圈610连接于冷凝器300和第一出风口102之间,第一风叶620转动连接于第一导流圈610,第一驱动件630用于驱动第一风叶620转动;97.第二风道组件700包括第二导流圈710、第二风叶720及第二驱动件730,第二导流圈710连接于蒸发器200和第二出风口103之间,第二风叶720转动连接于第二导流圈710,第二驱动件730用于驱动第二风叶720转动。98.本实施例中,对第一风道组件600和第二风道组件700的具体结构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将第一风道组件600配置为至少包括第一导流圈610、第一风叶620及第一驱动件630的组合构件。该第一导流圈610密封连通冷凝器300和第一出风口102,以形成第一腔室γ。该第一驱动件630连接于第一风叶620上,以驱动第一风叶620转动,并使第一风叶620产生轴向吸力,使得进入第一腔室γ的空气从第一风叶620的轴向上被吹走。同时,将第二风道组件700配置为至少包括第二导流圈710、第二风叶720及第二驱动件730的组合构件。该第二导流圈710密封连通蒸发器200和第二出风口103,以形成第二腔室δ的一部分。该第二驱动件730连接于第二风叶720上,以驱动第二风叶720转动,并使第二风叶720产生轴向吸力,使得进入第二腔室δ的空气从第二风叶720的径向上被吹走。例如但不限于,第一驱动件630为驱动电机,第二驱动件730为驱动电机。99.在一示例中,第一风道组件600还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支架连接于第一导流圈610上,第一驱动件630连接于第一支架上,第一风叶620连接于第一导流圈610上,且第一驱动件630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风叶620,以驱动第一风叶620转动,产生轴向吸力。第二风道组件700还包括第二支架,第二支架连接于第二导流圈710上,第二驱动件730连接于第二支架上,第二风叶720连接于第二导流圈710上,且第二驱动件730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二风叶720,以驱动第二风叶720转动,产生轴向吸力。100.在一示例中,第一导流圈610包括第一导风圈和第一密封筋,第一导风圈的一端抵接至冷凝器300上,另一端穿出第一出风口102,该第一密封筋连接于第一导风圈靠近冷凝器300的一端,且该第一密封件覆盖在冷凝器300的顶部,以提高冷凝器300和第一导风圈的连接处的密封性能,和提高对冷凝器300的刚性保护。101.在一示例中,第二导流圈710包括第二导风圈和第二密封筋,该第二导风圈的一端抵接至蒸发器200上,另一端对应第二出风口103抵接在机体100的内壁上,该第二密封筋设于第二导风圈远离隔档组件400的一侧,且第二密封筋覆盖在蒸发器200的顶部,以提高蒸发器200和第二导风圈的连接处的密封性能;此外,第二密封筋远离第二导风圈的一侧抵接至机体100的顶壁上,以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固性。102.参见图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机体100包括前壳110、后壳120及底座130,在机体100的宽度方向x上,前壳110扣合于后壳120;在机体100的高度方向z上,前壳110和后壳120均连接于底座130;103.进风口101设于前壳110,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出风口103设于后壳120。104.本实施例中,对机体100的具体结构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将机体100配置为至少包括前壳110、后壳120及底座130的组合构件,该前壳110和后壳120嵌合后,连接至底座130上。该蒸发器200、冷凝器300及隔档组件400均连接于底座130上。例如但不限于,底座130为底板。105.在一示例中,前壳110和后壳120均为簸箕状,进风口101开设在前壳110的底壁上,第一出风口102开设在后壳120的底壁上,第二出风口103开设在后壳120的顶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03可以和第一出风口102间隔开设在后壳120的同一底壁上。106.参见图16,第二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除湿机的控制方法,包括:107.在第一除湿模式下,控制隔档组件400打开第二出风口102并抵接至蒸发器200,以将机体100分隔为叠设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并同时执行除湿作业和冷风作业;108.在第二除湿模式下,控制隔档组件400关闭第二出风口102,以执行除湿作业。109.本实施例中,将除湿机设置为至少包括两个档位的除湿模式,其中,在第一除湿模式下,除湿机同时开启除湿作业和冷风作业,以降低房间湿度的同时保持房间凉爽的温度;在第二除湿模式下,除湿机仅开启除湿作业,以降低房间湿度。110.具体使用:在房间湿气过重时,应当开启第二除湿模式,该除湿模式下的除湿效率最大,除湿效果最好。在房间温度过高时,应当开启第一除湿模式,以平衡除湿机的除湿效果和温控效果。111.第三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除湿机。该所述除湿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智能家居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11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113.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